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清灰机构,包括:转轴,由驱动装置驱动绕轴线旋转;至少一个清灰件,从转轴延伸出,彼此间隔开,且至少远离转轴的部分具有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的边缘,所述清灰件由转轴带动旋转来刮扫与清灰件的所述边缘接触的表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清灰器和换热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清灰器和换热器能够在换热器工作或不工作时,实现对换热器的换热管进行全面、有效地自动清灰,清灰效果好,且人员劳动强度低。
公开号:CN214333514U
申请号:CN202023316258.2U
申请日:2020-12-3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程向锋;杨芳;武立国;王京州
申请人:Luoyang Chaol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28G3-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总体上涉及石油、化工的余热回收领域,具体地,涉及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清灰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该清灰机构的清灰器及包括清灰器的换热器。
[n0002]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对从石油、化工系统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烟气中往往会携带一定量的灰尘和一些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在烟气降温的过程中,烟气中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较强粘附性的液态或固态化合物,或者废气中的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化合物直接冷凝,形成具有较强粘附性的液态或固态化合物。
[n0003] 板管换热器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常用的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器,以封闭在壳体中的换热板管壁面作为传热面,换热板管在对高温烟气进行换热的过程中,生成的或形成的具有较强粘附性的液态或固态化合物会吸附在换热板管壁面上,造成板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严重时影响换热器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清理。
[n0004] 因此,及时清理换热板管表面的粘附物,保证板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灰机构、清灰器和包括其的换热器,以至少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n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清灰机构,包括:
[n0007] 转轴,由驱动装置驱动绕轴线旋转;
[n0008] 至少一个清灰件,从转轴延伸出,彼此间隔开,且至少远离转轴的部分具有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的边缘,所述清灰件由转轴带动旋转来刮扫与清灰件的所述边缘接触的表面。
[n0009] 优选地,所述清灰件与转轴一体或可拆卸地连接。
[n0010] 优选地,所述清灰件为扁平金属板件,板件平面与转轴轴线成大于零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
[n0011] 优选地,所述清灰件为钢刷或螺旋金属板件。
[n0012] 优选地,所述清灰机构还包括连接到转轴的轴向调节装置,用于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n0013] 优选地,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至少一个螺纹调节套,通过与设置在转轴上的螺纹配合,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n0014] 优选地,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齿轮齿条装置,所述齿轮或齿条中的一个与转轴连接,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n0015] 优选地,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流体压缸装置,其活塞与所述转轴连接,通过活塞的沿转轴轴向方向的移动带动所述转轴沿轴向方向移动。
[n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清灰器,包括至少一个前面所述的清灰机构,和一个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任一清灰机构的所述转轴连接。
[n0017] 优选地,所述清灰机构为多个,所述多个清灰机构通过联动装置连接。
[n0018] 优选地,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连杆结构、齿轮齿条结构或齿轮链条结构。
[n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阵列形式的换热板管,以及至少一个前面所述的清灰器,其中,所述换热板管横截面为宽度大于高度的非圆形横截面,清灰件沿转轴轴向的间距对应于换热板管之间的沿非圆形横截面高度方向的间距,清灰件至少远离转轴的部分在垂直于转轴平面内的边缘与换热板管管壁在宽度方向的侧面大致平行设置。
[n0020] 优选地,所述换热板管的管壁的在宽度方向的侧面为大致平面。
[n0021] 优选地,所述清灰器的转轴设置为穿过壳体,在转轴和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n0022] 优选地,在所述清灰器为多个的情况下,相邻的清灰器的清扫区域彼此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n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清灰器及换热器能够在换热器工作或不工作时,实现对换热器的换热管进行全面、有效地自动清灰,清灰效果好,且人员劳动强度低。
[n0024]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n0025]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立体视图;
[n0026]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主视图;
[n0027]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
[n0028]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俯视图;
[n0029]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清灰件的主视图和立体视图;
[n0030]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在换热器未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n0031]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
[n0032]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
[n0033]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
[n0034]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器及包括其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视图;
[n0035] 图11是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主视图;
[n0036] 图12是单独显示的图10中的清灰器的侧视图;
[n0037] 图13是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侧视图;
[n0038] 图14是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俯视图;
[n0039]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清灰器及包括其的换热器的立体视图;
[n0040] 图16是图10的换热器中相互重叠的清灰器清灰区域的示意图;
[n0041] 图17是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n0042] 图18是图10的换热器中清灰器的初始位置示意图;
[n0043] 图19是图10的换热器中第一清灰器完成清灰任务后的终止位置示意图;
[n0044] 图20是图10的换热器中第二清灰器完成清灰任务后的终止位置示意图。
[n004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n0046]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灰机构、由清灰机构和驱动装置构成的清灰器以及包括清灰器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包括多个清灰器的换热器,及清灰器的控制方法。附图中,图1到图4示出了清灰机构的第一实施例,图5示出了清灰机构的第二实施例,图7示出了清灰机构的第三实施例,图8示出了清灰机构的第四实施例,图9示出了清灰机构的第五实施例;图10到图14示出了清灰器的第一实施例,图15示出了清灰器的第二实施例;同时,图10到图14还示出了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图15还示出了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清灰器的控制方法在图16到图20中示出。
[n0047] 下面将参照附图具体描述。
[n0048]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俯视图。同时参照图1-4,图中,清灰机构总体以附图标记100标示,包括转轴102,由驱动装置驱动绕轴线旋转,清灰机构100还包括至少一个清灰件101,从转轴102延伸出,彼此间隔开。清灰件101包括轴连接部1012,和从轴连接部伸出的延伸部1011,轴连接部1012用于将清灰件101可拆卸地连接到转轴102。
[n0049] 从图2和图3中可看到,延伸部1011形成为具有扭转角度的刮片,延伸部1011的距离转轴102最近的端部与转轴102的轴线成一倾斜角度,扭转角度从所述倾斜角度随着延伸部1011远离转轴102而变化。从图4还可清楚地看出,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011的远离转轴102的部分具有在垂直于转轴102的平面内的边缘1011a和1011b。清灰件101由转轴102带动旋转来刮扫与清灰件101的边缘1011a或1011b接触的表面。
[n0050] 本实施例中的清灰件101为了适用于高温下工作,可以为扁平金属件或扁平陶瓷件,延伸部1011的距离转轴102最近的端部与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在大于零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范围内。
[n0051] 本实施例中的延伸部1011不限于具有扭转角度的刮片形式,具有扭转角度是优选技术方案,这样可提高延伸部1011的抗弯和抗扭强度,但也可以为不具有扭转角度的直板件。
[n0052] 本实施例中清灰件101的数量不限于图1到图4中所示,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中待清灰的表面的数量设置。
[n0053]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清灰件的主视图和立体视图。该第二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总体结构与图1到图4中所示的清灰机构100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清灰件101由图5中总体以附图标记201标示的清灰件替换。与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100的清灰件101相似之处将不再详细描述。
[n0054] 图5中可看到,清灰件201包括轴连接部2012和延伸部2011,轴连接部2012用于将清灰件201可拆卸地连接到转轴,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011形成为毛刷形式。为了适于中高温下工作,本实施例中的延伸部2011可以形成为钢刷。
[n00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用于给换热器清灰,不仅可以在换热器不工作下给换热器清灰,还可在换热器工作状态下给换热器清灰。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如何工作,下面将结合图6描述清灰机构在换热器中的一种使用状态。
[n0056]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在换热器未工作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在换热器不工作时进行清灰相对容易操作,但可能由于停工而影响工作效率。下面以图1-4中所示的清灰机构100作为示例,结合图6来说明清灰机构100在换热器1中的使用状态。
[n0057] 图6中所示的换热器1包括壳体11和以阵列形式安装到壳体11内的换热板管12。换热板管12的横截面为宽度大于高度的长圆形横截面。
[n0058] 为了说明清楚,将换热器1的壳体11的面板移除。图中示出,清灰机构100设置在换热器1的任意换热板管12之间进行清灰工作,清灰件101的沿转轴102轴向的间距对应于换热板管12之间的沿换热板管12横截面高度方向的间距,清灰件101的延伸部1011的边缘1011b与换热板管12的在沿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大致平行设置。
[n0059] 在清灰机构100通过转轴102与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后,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清灰件101通过延伸部1011的边缘1011b刮扫换热板管12的在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去除换热板管12的侧面上的积灰。
[n0060] 由于通常换热板管12上的积灰较厚,且难以刮除,所以在清灰机构100最初进行清灰时,清灰件101的延伸部1011的边缘1011b距离换热板管12的在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一定距离,该距离通常略小于积灰的最大厚度,以能够有效清灰,同时不损坏清灰件。在该距离下清灰一段时间后,还需要分步减小该距离,以将换热板管12上的积灰逐层去除。这样既可保证清灰效果,又可避免清灰件101由于积灰过厚而损坏。因此清灰机构100通常还需要进行轴向调节。
[n0061] 由于清灰机构100的每一个清灰件101设置在相邻的换热板管12在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之间,相邻的换热板管12的相对的侧面上都有积灰,因此清灰机构100进行轴向调节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清灰件101能通过延伸部1011的边缘1011b刮扫换热板管12的相邻侧面之一,通过延伸部1011的另一个边缘1011a刮扫换热板管12的相邻侧面中的另一个。
[n0062] 在图6中所示情况下,轴向调节可通过沿转轴102轴向移动清灰机构的位置进行调节,也可通过轴向调节装置进行调节。
[n0063] 下面将描述具有不同轴向调节装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到第五实施例的清灰机构。
[n0064]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侧视图。图7中,该第三实施例的清灰机构总体以300标示,安装在换热器1上。换热器1包括壳体11和以阵列形式布置其中的换热板管12。清灰机构300的转轴302设置为穿过壳体11,为了不影响换热器1正常换热,在转轴302和壳体11的面板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图中未示出)。清灰机构300的转轴302的一端与驱动装置600连接。
[n0065] 图7的右侧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清灰机构300的转轴302与壳体11的面板接合部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该局部放大剖视图中显示了设置在转轴302的与壳体11的面板接合处的轴向调节装置3023,轴向调节装置3023为分别设置在转轴302与壳体11接合处的相互配合的螺纹,图6中下部进一步放大显示了轴向调节装置3023的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通过该轴向调节装置3023,清灰机构300能够实现清灰件沿轴向的移动,从而能够调节清灰件与待清灰的换热板管12的沿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之间的距离,逐层地去除换热板管12的沿宽度方向的侧面上的粘附性较强的积灰。该轴向调节装置3023由于是螺纹结构,因此能够实现清灰件与待清灰的换热板管12的沿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的连续调节。
[n0066] 图8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换热器的侧视图。本实施例中,清灰机构总体以附图标记400标示。本实施例中,清灰机构400与第三实施例的清灰机构300基本相同,相同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所不同的是,清灰机构400的轴向调节装置4023为齿轮齿条装置。图中示出齿条4023a与转轴402连接,通过齿轮4023b与齿条4023a的配合沿转轴402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n0067] 本实施例中的齿轮齿条装置还可设置为齿轮与转轴402连接,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沿转轴402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n0068] 图9是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的换热器的侧视图。本实施例中,清灰机构总体以附图标记500标示。本实施例中,清灰机构500与第三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相同,相同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所不同的是,清灰机构500的轴向调节装置5023为流体压缸装置,其活塞与所述转轴连接,通过活塞沿转轴轴向方向的移动带动所述转轴沿轴向方向移动。
[n0069] 前面分别参照图1-9,描述了清灰机构的五种不同的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不限于上面描述的五种具体实施例,例如,第二实施例中的清灰机构的毛刷形式的延伸部还可以是螺旋金属板件,图1-5中所示的清灰机构的清灰件与转轴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实现为一体连接。
[n0070] 下面参照图10到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灰机构与驱动装置结合后形成的清灰器的两个实施例,以及相应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两个实施例。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器中,清灰机构与驱动装置一一对应结合,即一个驱动装置驱动一个清灰机构,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清灰器中,清灰机构与驱动装置多对一结合,即一个驱动装置经由联动机构驱动多个清灰机构。作为示例,清灰机构以第一实施例的清灰机构示出。
[n0071]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清灰器及包括其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主视图。结合图10和图11,图中示出换热器1包括壳体11和以阵列形式设置在壳体11中的换热板管12。板管换热器1上还包括穿过壳体11的面板设置的四个清灰器10,以及每一个清灰器10中的清灰机构100和与清灰机构100连接的驱动装置600。
[n0072] 图12是单独显示的图10中的清灰器的侧视图。图中示出清灰器10包括清灰机构100和与清灰机构100一一对应连接的驱动装置600。清灰机构100包括转轴102和清灰件101,转轴102与驱动装置600连接。
[n0073] 图13示出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侧视图;图14是示出图10中的清灰器和换热器的俯视图。结合图13到图14,可看到,每个清灰器10的清灰机构100穿过壳体11设置在壳体11内,清灰件101的间距对应于换热板管12之间的沿横截面高度方向的间距,清灰件101的边缘与换热板管12的在宽度方向的侧面大致平行设置。为了不影响板管换热器1的正常运行,清灰器10的转轴102和板管换热器1的壳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n0074] 在图10到图14中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1的情况下,由于清灰器10密封安装到换热器1上,因此清灰器10可在换热器1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清灰。由于本实施例中,清灰器10的驱动装置600与清灰机构100一一对应,驱动装置600可独立驱动每一个清灰机构100,由此可在换热器1正常工作情况下清灰时,使清灰器10依次进行清灰工作,每次仅一个清灰器10在工作,从而将对板管换热器1的工作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n0075] 返回参照图13,在换热器1工作情况下,且不需要清灰时,清灰器10的清灰件101可如图中所示,设置为沿着壳程流体流动方向,这样可对换热器1的壳程流体流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n0076]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清灰器及包括其的换热器的立体视图。图中换热器总体以附图标记1’标示,其包括壳体11’和以阵列形式设置中壳体11’中的换热板管12’。换热器1’上还包括穿过壳体11’面板设置的清灰器10’,其包括四个清灰机构100’,以及经由皮带103’同时驱动四个清灰机构100’的驱动装置600’。
[n0077] 本实施例中的皮带103’可由能够实现驱动装置600’联合驱动多个清灰机构100’的任何联动机构替换。联动机构还可包括使多个清灰器的轴向调节装置联动的装置,例如通过离合机构与清灰器的转轴连接的连杆等。
[n0078] 另外,在图10和图15中所示的换热器1和1’取向情况下,由清灰器10清除的积灰会落在壳体11的下部面板上,由下部面板收集的积灰可通过壳程流体介质14的入口和出口进行清理,例如在换热器1和1’不工作的情况下,将积灰扫出、吹出,将下部面板拆卸以将积灰去除。还可将图10和图15中所示的换热器1和1’的取向改变为使壳程流体介质14的流动方向设置为上下取向,及壳程流体介质14的入口和出口沿图中竖直方向取向,这样,由清灰器10清除的积灰会直接从壳程流体介质14的入口和出口落下,无需进一步从换热器1和1’去除。
[n0079] 图16是显示图10的换热器中相互重叠的清灰器清灰区域的示意图。在图10中所示清灰器10与换热器1的壳体11密封设置的情况下,通常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死角面积、有效地清灰,通常将多个清灰机构100的清扫区域设置为部分重叠。清扫区域即以清灰机构100的转轴102为中心,以未示出的清灰件延伸部为清扫半径,所形成的圆形区域。对应于图16中,以图10中使用四个清灰器10的换热器1为例,清扫区域为四个相互部分重叠的圆。
[n0080] 在板管换热器包括清扫区域相互部分重叠设置的多个清灰器的情况下,对多个清灰器的驱动操作需要考虑避免清灰器的清灰件之间的相互干涉。
[n0081]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清灰器能在换热器工作的状态下进行自动清灰,且尽可能降低对换热器工作的影响,这样无需换热器停机,可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n0082] 下面将参照图17,描述在换热器包括多个清灰器、且清灰器的清灰区域至少部分重叠的情况下,清灰器的控制方法。
[n0083]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总体以附图标记1000标示,包括步骤S110,S120和S130。
[n0084]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清灰器的自动控制,首先在步骤S110中检测每一个清灰器的清灰件的取向,在启动清灰器之前,将每一个清灰件设置为沿壳程流体流动方向,从而将对壳程流体的影响降为最低。然后,在步骤S120中检测将要运行的一个或多个驱动装置对应的清灰器的清灰件,将其取向设置为一致,使其具有已知且可控的初始位置。最后,在步骤S130中,启动将要运行的一个或多个驱动装置,使其驱动的清灰器的清灰件以互不干涉的方式旋转。
[n0085] 下面将参照图18到图20,以图10中的包括清灰器10的板管换热器1为例,描述其实现彼此不相互干涉、且将板管换热器1的壳程流体流动影响最小的一种控制方法。
[n0086] 图18是显示图10中的换热器的清灰器的初始位置示意图,图中示出,四个清灰器10的清灰件101设置为沿壳程流体14的流动方向,且取向一致。
[n0087] 图19是显示图10中的换热器的第一清灰器完成清灰任务后的终止位置示意图。图中启动左上边的清灰器10的驱动装置,使其开始清灰任务,并且在清灰任务完成时,清灰件101停止在与初始方向相反的方向,这样不会影响其它清灰器10进行清灰操作。
[n0088] 图20是显示图10中的换热器1的右上清灰器10完成清灰任务后的终止位置示意图。此时,右上清灰器10的清灰件101停止在与初始方向相反的方向,这样不会影响其它清灰器10进行清灰操作。
[n0089] 接下来指定下一个进行清灰任务的清灰器10,使其进行清灰任务,并且最终使清灰件101停止在沿壳程流体14的流动方向且不影响下一个清灰器10的方向。
[n0090] 重复下一个清灰器10,直到四个清灰器10全部执行完清灰任务。
[n0091] 四个清灰器10的启动顺序可设置。
[n0092] 在清灰器包括轴向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在每一个清灰器执行清灰任务过程中,还包括以步进方式驱动与所述驱动装置对应的清灰器的轴向调节装置,使清灰件的清灰边缘与需要清灰的表面的距离分步减小,从而实现积灰的逐层清扫。
[n0093] 该轴向调节装置的分步调节与清灰器执行每一步下的清灰任务可分开进行,也可连续进行。在分开进行时,清灰器首先执行已设置好的清灰件清灰边缘与需要清灰的表面相距某一距离下的清灰任务,在完成该距离下的清灰任务后停止到任务终止位置,然后轴向调节装置将清灰边缘朝向需要清灰的表面的距离步进地缩小,调节完成后,清灰器在缩小的距离下继续进行清灰任务,以此类推,直到轴向调节装置完成轴向调节,清灰边缘直接接触需要清灰的表面,完成一个换热管板侧面的清灰工作。在连续进行时,在每一个清灰器执行清灰任务期间,穿插包括以步进方式驱动与清灰器对应的轴向调节装置,使其朝向清灰表面前进设定的步数,从而使清灰器清灰件的清灰边缘朝向需要清灰的表面以设定的步数前进相应的距离,在进行轴向调节期间,清灰器不停止清灰任务。相当于轴向调节装置步数的每一次调节将该清灰器的清灰任务等间隔分割,而清灰器连续进行清灰任务不停止。
[n0094] 还可通过改变轴向调节装置的调节方向,例如沿相反方向进行轴向调节,实现与清灰器正在清灰的换热板管侧面相对的换热板管侧面的清灰任务。
[n0095] 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除了参照图18到图20描述的按照一定顺序依次驱动每一个清灰器的方式之外,在图15中所示的清灰器10’的情况下,由于所有清灰机构100’是联动的,虽然在清灰过程中对壳程流体的流动影响较大,但是所有清灰机构100’由于动作一致,因此即使将清扫区域设置为部分重叠,也不会彼此干涉。
[n0096] 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不限于所描述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能够实现图17中流程图示出的控制方法原理的所有实现方式。
[n0097] 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能够实现为计算机程序,并且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在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按照上述清灰器控制方法控制清灰器工作,使清灰器自动清灰,降低人员劳动强度。
[n0098] 虽然说明书中以沿横截面宽度方向的侧面为大致平面的长圆形横截面板管换热器作为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申请的清灰机构、清灰器不限于应用于长圆形横截面板管换热器,而是适用于横截面为宽度大于高度的非圆形横截面的换热板管。
[n0099] 根据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以四个清灰器的控制方法作为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的清灰器控制方法不受清灰器数量的限制,可以是适合换热器使用的任意数量。
[n0100]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权利要求:
Claims (15)
[0001] 1.一种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用于由驱动装置驱动绕轴线旋转;
至少一个清灰件,从转轴延伸出,彼此间隔开,且至少远离转轴的部分具有在垂直于转轴的平面内的边缘,所述清灰件由转轴带动旋转来刮扫与清灰件的所述边缘接触的表面。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件与转轴一体或可拆卸地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件为扁平金属板件,板件平面与转轴轴线成大于零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件为钢刷或螺旋金属板件。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机构还包括连接到转轴的轴向调节装置,用于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至少一个螺纹调节套,通过与设置在转轴上的螺纹配合,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齿轮齿条装置,所述齿轮或齿条中的一个与转轴连接,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沿转轴轴向方向移动所述转轴。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调节装置为流体压缸装置,其活塞与所述转轴连接,通过活塞的沿转轴轴向方向的移动带动所述转轴沿轴向方向移动。
[0009] 9.一种清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清灰机构,和一个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任一清灰机构的所述转轴连接。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机构为多个,所述多个清灰机构通过联动装置连接。
[00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包括连杆结构、齿轮齿条结构或齿轮链条结构。
[0012] 12.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阵列形式的换热板管,以及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清灰器,其中,所述换热板管横截面为宽度大于高度的非圆形横截面,清灰件沿转轴轴向的间距对应于换热板管之间的沿非圆形横截面高度方向的间距,清灰件至少远离转轴的部分在垂直于转轴平面内的边缘与换热板管管壁在宽度方向的侧面大致平行设置。
[001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管的管壁的在宽度方向的侧面为大致平面。
[001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灰器的转轴设置为穿过壳体,在转轴和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001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灰器为多个的情况下,相邻的清灰器的清扫区域彼此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14333514U|2021-10-01|清灰机构、清灰器及换热器
CN102227157A|2011-10-26|通过式毛刷清洗机
CN109863362B|2021-03-09|吹灰器和使用吹灰器清洁管状热交换器的方法
CN112665446A|2021-04-16|清灰机构、清灰器、换热器、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9201666B|2021-09-21|一种玻璃瓶的自动清洗设备
EP0016308B1|1984-04-18|Mechanism for rotating and reciprocating a soot blower
CN211120839U|2020-07-28|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清灰装置
CN209978708U|2020-01-21|一种换热管内壁刮灰装置
US4257359A|1981-03-24|Mechanism for rotating and reciprocating a soot blower
CN202077274U|2011-12-14|通过式毛刷清洗机
CN101979952A|2011-02-23|带自动清洗装置的热交换器
CN109442455A|2019-03-08|一种锅炉烟气处理设备及锅炉烟气处理方法
CN108387134A|2018-08-10|管式换热设备管束清理装置
KR20160066453A|2016-06-10|열교환기
JPH081296B2|1996-01-10|管外ガス式熱交換器用すす吹き装置
CN211976971U|2020-11-20|一种能够清洁油烟道的集成灶
CN210229434U|2020-04-03|一种大型发电厂冷却塔余热回收装置
CN111609737B|2021-07-09|一种热效率高的节能环保型换热器
CN106288933A|2017-01-04|具有弹性清灰抹布清灰装置的卧式矿热炉余热锅炉
CN111168299B|2021-09-03|一种锅炉省煤器管路制造加工成型方法
CN111964481B|2021-10-22|一种工业设备用热交换装置
CN211802893U|2020-10-30|一种坩埚清理装置
CN212620167U|2021-02-26|一种篦冷机篦板篦缝清理机构
EP3789722A1|2021-03-10|Reciprocating rake type soot blower system
CN213513910U|2021-06-22|一种建筑垃圾颗粒煅烧炉的排烟管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316258.2U|CN214333514U|2020-12-31|2020-12-31|清灰机构、清灰器及换热器|CN202023316258.2U| CN214333514U|2020-12-31|2020-12-31|清灰机构、清灰器及换热器|
[返回顶部]